校史馆开馆
柳和生和徐长节共同为校史馆揭幕
华东交大校史馆位于南校区教八栋二层,始建于2011年,2021年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建校50周年,进行了升级改建,并于2021年9月17日正式开馆。接下来,请允许华小交陪同大家开始这段时空之旅,一起感受来自华东交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展望学校未来发展的辉煌远景。
序厅
华东交大校史馆
校史馆馆内面积约1000平方米
由两部分组成
历史篇、成就篇
通过多幅照片及多件展品
以图文与实物相结合的形式
全方位展示学校的历史沿革
办学特色和文化底蕴
华东交通大学自创校以来,在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前言
校训图
华东交通大学
为“铁”而生,因“铁”而盛,凭“铁”而胜
“日新其德,止于至善”
分别来源于《论语》和《大学》
2011年被确定为校训
校歌
校风
学校缘起
学校从上海迁往江西,既有当时“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更寄托着江西籍开国上将赖传珠将军的遗愿。老将军生前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家乡建一所大学。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在上海铁道学院确定内迁的关键时刻,将军夫人、时任铁道部军管会政工组副组长孙湘同志找到江西代表团,竭力促成学校迁往江西,也是完成了老将军的夙愿。
学校变迁历史
同年9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六所高等院校的体制调整和领导关系问题的通知》,决定上海铁道学院迁往江西。这份文件可谓是华东交大的“出生证”,因此学校将每年的9月22日定为校庆日。
1972年4月,交通部选址小组赴江西考察,先后考察了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等地,8月份,他们再次来到南昌,时任江西省革委会政治部主任吴允中听取汇报后,建议将校址选在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新建县北郊林场马鞍山。
197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分别成立机械系和工程系。当年,合并专业的招生任务以华东交通大学名义下达,招收了5个专业、247名学员。这是华东交大第一次招生。
1973年,上海市革委会“同意成立华东交通大学筹建处“。(1978年,华东交通大学筹建处改为筹备组,规格提升。)
学生宿舍、老教室复原图
独立建校
1978年8月1日,邓小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同意教育部关于华东交通大学继续在江西省建校的请示,上海铁道学院不再搬迁。
1979年8月21日铁道部下发《关于成立“华东交通大学”结束铁道部“华东交通大学筹建处”的通知》,学校筹建工作结束。自此,学校开始独立建制办学。
著名书法家周志高先生为学校题写校名
各系部首位负责人
1979年8月,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面向全国招收首届本科生。工民建专业当时隶属于建筑工程系,那个年代华东交大有“四系一部”,分别是建筑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和基础课部。“四系一部”的建立,标志着华东交通大学结束了边建设边办学的历史。
一期工程航拍图
建章立制
1986年,学校制定了第一个远景规划。
这一时期,学校启动了意义重大的百万师资培养计划,自筹100万元,每年选拔20名青年教师赴重点大学进修,或出国进行学术访问。
接下来,我们进入长廊位置参观。
长廊
汇流并进
“七五”期间,学校积极为争取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作准备。
“八五”期间,1993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九五”期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2000年学校开始扩招,录取新生人数达2845人,2007年以后,每年的招生规模保持在5400人左右。
2000年,学校顺利完成平稳转制,由“铁道部管理为主”转变为“地方管理为主”。
相关图片
2001年,学校合并了“煤炭三校”。
2004年,学校又合并了南昌铁路机械学校。这一时期,学校通过并校和购置土地,校园面积增加约1200亩,目前学校面积近3000亩。
相关图片
2004年,学校成为原南京军区签约培养国防生高校。
2005年,学校第一次申报博士授予单位。2013年,学校被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自 2013年以来,全职引进博士以上人才340余人,培育在读博士120余人。学校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省首位青年长江学者,分别是徐长节校长和罗文俊副校长。2018年,学校成为国铁集团、国家铁路局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
学校建设发展
作者:马莉娅 编辑:杨亚菲 发布者:杨亚菲